最新消息: 专注SEO优化,不上首页不收费,上首页按天收费,每天6元!

消费级基因检测升级为价格战,又是一场不可避免的“百团大战”?

  了解详情了解详情  

深深算网络 来源:原创

8月8日,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23魔方将全套检测“祖源+遗传健康”999元的价格降到了499元。降价前一周,23魔方刚宣布获得4000万元B轮融资。

WeGene也将原本999元的基因检测产品降至499元。一半价格的压缩,将消费级基因检测(Direct-to-ConsumerTesting,以下简称DTC)的营销之争升级到了价格战。

幕帘才刚拉开,知乎上便有人提问“如何看待23魔方和WeGene先后降价一半?”有知友提到“下面就是比拼基因数据的解读了。”WeGene联合创始人陈钢赞同了该回答。

智商、情商皆可检测、抗雾霾指数、天赋检测,在精准医学概念的背景下,从2015年开始基因检测产品被包装成不同的噱头一股脑涌向受众。这背后是不断涌现的创业公司,360基因、23魔方、WeGene、Hi基因、基因猫……

据钛媒体TMTbase数据库显示,目前国内近百家消费级基因检测创业公司,获得融资的不足十家,且多处于早期阶段。

“消费级基因到底是什么?”、“DTC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受众和投资人们眼前的迷雾是,消费级基因检测没有一个可以类比的产品。

消费级基因检测是继算命、星座预测、塔罗占卜之后又一掀开命运底牌者,还是将疾病扼杀于未然,包治百病的续命稻草?

一种全新的品类

“消费者就是为好奇购买。”在23魔方创始人周坤看来,消费者是想了解自己的健康,而这和健康管理又完全是两个概念。

消费级基因检测直接面向普通受众,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或APP下单购买,收到采样盒后,将口腔试纸或唾液放置于特制试管中,并寄回至实验室。几周后,便可获得包括健康风险、营养代谢、遗传性疾病、药物指南、遗传特征等基因分析结果,整个过程中不用医疗人员参与。

如果用医疗的眼光去看,DTC并不能避免疾病,检测结果也不能成为医生的参考数据,而消费级基因检测的进入门槛较低,“这个角度看投资人会觉得很扯”;如果用纯消费品的逻辑理解,DTC客单价低而且大多属于一次性消费,也不符合投资逻辑。

“把基因检测做成一个算命的产品、体检的产品,我觉得这不对。”周坤对钛媒体记者坦言,DTC之所以一直没做起来,是因为这样的产品方向是错的。

这个体会源于一次纠结。2015年,23魔方的基因检测服务有易感基因检测(通过检测基因缺陷,来评估罹患各类疾病风险),发现一位用户有BRCA1(乳腺癌1号基因)的疑似突变。“我们特郁闷,那个突变就只是一次突变,不能完全确认,突变和癌症这事说不清楚。”

这件事优化了很长时间,较后周坤觉得测肿瘤突变不应该是消费级基因检测该做的事儿。2017年年初新版本发布时,23魔方把所有的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全部取消了。

“我们做消费级基因检测,不会告诉用户可能会得癌症,但如果用户生病时告诉他某一类药物可能不太适合,这个是我们要实现的。”百迈客医学检验所总经理张纪恒在一次采访中告诉钛媒体记者。这被认为是消费级市场的底线。

百迈客,这家业内知名、原本专注于高通量测序的生物科技公司也表示很快将涉足消费级基因检测领域。

2013年,美国国家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简称FDA)曾叫停了23andMe的个人基因组服务,原因是担心结果不准确会对公众健康产生影响。虽然目前国内针对消费级基因检测尚未出台相关法规,但23andMe被叫停,让各公司看到了DTC的边界。

各家也正试图将DTC塑造成“探索自己”的形象。WeGene的slogan是“解读基因的秘密,遇见未来的自己”,23魔方则是“解读生命的语言,探索未知的自己”、“伴随你自我探索的生命历程”则是各色的定位,基因猫则干脆用“一种精致生活的选择”来厘清定位。

目前23魔方、WeGene等多以祖源检测、遗传相关的性状这种偏娱乐消费的基因检测为主,在没有获得卫计委的许可之前,这些检测也只能仅供用户作为健康参考,“今天的消费基因检测,定位成健康管理,定位成基因预测,定位成包治百病,那就是把它的价值超前了,目前做不了这些。”

周坤的理解是,消费级基因检测应该是少数的一种全新品类。

数据化逻辑

与医学临床级基因检测动辄上万的价格相比,这个由“好奇心”驱动的全新品类直接将基因检测从神坛拉到了消费者面前,以WeGene为例,其提供了两种服务标准检测(祖源+遗传健康)采用定制基因芯片,价格为499元,但其全基因组测序的价格为9999元。

价格悬殊体现在基因检测技术的差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深深算网络 » 消费级基因检测升级为价格战,又是一场不可避免的“百团大战”?

电话咨询
cache
Processed in 0.005887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