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专注SEO优化,不上首页不收费,上首页按天收费,每天6元!

一个公式告诉你:为什么内容营销的效果好?

  了解详情了解详情  

深深算网络 来源:原创

  对于还未发生的事情,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持怀疑态度。比如:

  15年前让你买房,你不信;

  10年前让你炒股,你不信;

  5年前让你开淘宝,你不信;

  2年前,你看着疯抢比特币的大妈,

  发出嘲讽的冷笑。

  以上虽然只是段子,但背后确有深意:对新事物的排斥和拒绝,只会让你错过更多。当然,包括内容营销。

  关于内容营销的概念,在《4页PPT搞懂“内容营销”》中,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解释,但关于为什么需要内容营销,很多人还是不明白。本文将用一个公式告诉你,内容营销到底有多重要。

  2003年,全球规模较大的广告公司——日本电通公司,提出了著名的接触点管理模式(ContactPointManagement),在这个模式中,电通公司将传统的衡量营销沟通效率(CommunicationEffecient,简称CE)的公式改进为:

  沟通效率(CE)=到达(Reach)×效果(TotalImpact)/购买成本(Cost)

  这个公式在传统公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效果”这一变量,在考虑营销覆盖人群(即到达)的同时,考虑沟通质量(即效果)。下面,琛姐将逐一对比,内容营销和传统营销在各个变量上的差异。

  到达(Reach)

  到达包含2个层面:

  1.信息的到达

  意思就是,你的内容分发出去后,能不能出现在消费者的面前。比如,发传单的工作人员如果不负责任,发了一半,扔了一半,那么,被扔掉的这一半就没有到达消费者,当然,如果接收到传单的消费者,一眼都没看就直接扔掉,那么,这个内容同样没有到达。

  2.信息的注目

  意思是,你的内容被消费者看到、听到或感受到后,能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到达消费者的内容会因为很多原因被消费者忽视,比如,这个内容和他们没有关系;或者说,这个内容太复杂,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理解起来费劲;又或者,设计太丑,等等。

  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第1个到达是物理层面的,主要和渠道有关。传统营销中,常用的方法是,找流量大的渠道投放广告,尽量增加品牌的曝光度。

  在报纸、广播、电视媒体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除了闭上眼睛或者起身离开,消费者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

  但互联网时代,这一切已经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借助插件,使自己免受广告打扰。全球较为流行的广告拦截器Adblock在2017年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

  2016年,全球Adblock的消费量增长30%;

  2017年,全球现有6.15亿个设备使用Adblock;

  移动端的Adblock使用数量增长了1.08亿,达到3.8亿台;

  PC端的Adblock使用数量增长了3400万,达到2.36亿台;

  11%的全球互联网用户正在阻止网络上的广告;

  亚洲的移动Adblock使用量正在急剧增长。

  (数据来源:pagefair.com)

  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只要用户不愿意,你的广告可能根本接近不了用户。

  第2个到达是意识层面的。传统营销几乎毫无例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断用户的原有思维和感受,无论是电视剧和综艺中间插播的广告,还是贴满大街小巷的海报广告,亦或是当下大热的信息流广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突兀。

  所以,地铁广告的主色调,大都是饱和度很高的颜色,比如大红、明黄等等;节目主持人会再三强调,“本节目由XX品牌冠名播出”;电视剧植入广告也是莫名地无厘头。

  原因很简单,不突兀怎么能让你注意到呢?比如,周星驰电影《功夫》中,包租婆撞上的广告牌,上面的和兴白花油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但因为其配合电影剧情,进行了做旧优化,也没有突兀地植入相关旁白,所以,大部分观众完全没有注意到(当然,和该品牌在内地知名度不高也有一定关系)。

  也许你会说,《奇葩说》的植入广告就很好呀,既打了广告,也没有影响节目效果,甚至为节目增色不少。没错,不过这种形式对观众来说,更多的感觉是新鲜,一旦被大量使用,又会沦为新的打扰方式(看看较近OPPO在《欢乐喜剧人》中的植入,你就会明白)。

  这种突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疲劳和抗拒。而内容营销的方式完全不同,所有的内容都是由消费者自主搜索和自主订阅得到,就算是被动接收,一般也是经由社交媒体好友的分享,不管是哪种方式,在意识层面的到达效果都会大大优于传统营销。

  效果(TotalImpact)

  1.消费者越来越不信任广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深深算网络 » 一个公式告诉你:为什么内容营销的效果好?

电话咨询
cache
Processed in 0.005854 Second.